syllistof 组 (@[email protected])

这是一个关于 syllistof 的群组,关注以获取群组推送,引用可以分享到群组。

I'm a group about syllistof. Follow me to get all the group posts. Tag me to share with the group.

Tips:
回复时删除群组引用可以避免打扰到关注群组的大家 ~
Please delete the group tag in reply, thank you ~

创建新群组可以 搜索 或 引用 @新群组名@ ovo.st。
Create other groups by searching for or tagging @[email protected]


近期活动:

[2022-11-01 04:41:23] [email protected]: @syllistof Book—The Third Reich of Dreams19年底就知道这本书了,一直想看,结果今天才开始正式开启。看完第一章就有很多想记的了,开个嘟串。似乎没有中译版,但搜到一篇中文介绍:https://www.cup.com.hk/2019/12/03/the-third-reich-of-dreams/(刚发现也是19年的文章)He has not even become a non-hero, only a non-personIn my conscious time I felt that we could escape the worst, but my subconscious knew better. The dreamers follow the thread they have seen winding through the labyrinth of political reality and which threatens to strangle them.相似的梦境揭示人们在成为整个独裁机制的一部分的时最深处的感受与反应。“The only person in Germany who still leads a private life is the person who sleeps”——讽刺的是,梦境也逃不过,梦里的熟悉的生活和自我认同都被政治现实的碎片摧毁。作者还提到记录过程中,为保安全(虽然可能也没用)将记录纸张夹在书中寄到各处,用了Uncle某某的化名指代希特勒和其他政治人物,仿佛奇怪家庭纪事。啊,应该也打上我的#梦境寄存 tag(again, 希望以后能看到象友的梦

[2022-10-17 05:22:14] [email protected]: @syllistof 码一下今天看了的片子之后再update印象好了(nvm我错乱的大小写1. Dawn2. the making of Crime Scenes3. Glass Life4. Isnt it a beautiful world5.the name of things6. becoming male in the middle ages7.Nosferasta: First Bite8.chants from a holy book9.polycephaly in d10.urban solutions11.punctured sky12.songs for living13. The Future is a Water Palace14. Answering the Sun

[2022-10-16 02:04:23] [email protected]: @syllistof Film-蝴蝶君和室友一起看的,本来是想看点开心的,但显然我待看片单里几乎没有开心的,就挑了个能看美人的。“说出了一些关于西方对东方的想象与轻蔑真话”和“过于theatrical的台词”的混杂物让人全程感觉奇怪而难受,原本故事的layer就太多,不好改。从法庭到囚车是两位演员的高光时刻,从蝴蝶夫人之死转换为法国人在牢狱自杀的结局足够惊艳。然而是我们之后搜原型故事,“2009年6月30日,时佩璞去世,终年70岁。布尔西科对时佩璞的死反应冷淡,说:他做过那么多对不起我的事,都没有一丝怜悯之心,我想现在再玩另一场游戏,说我很难过这类的话是很愚蠢的。盘子现在已经空了。我自由了。”读到”盘子现在已经空了。我自由了“,才惊叫出声。

[2022-10-02 06:47:44] [email protected]: @syllistof Film-洞(1998)开头对话你说是上海封城时期电话录音也大差不差了,但已经是24年前的电影。关于2000的末日想象,活在不断漏水的房间真的会变成蟑螂吧,救命。穿插歌舞片段(想起阿彼察邦那部Worldly Desires)意义很直白,效果也蛮好笑(是褒义)。 “洞”的表达到最后半个小时愈发抽象,又算是愈发露骨。既然如此还是觉得整部电影可以再浓缩一下。至于男与女,人与人打通连接,符号有这么强存在的片子也只能给人符号化的感受了。之后再看看其他几部整体感受一下。

[2022-10-01 04:02:06] [email protected]: @syllistof Film--大象席地而坐如果一句话总结,就是(无论思及导演境遇与否)看了让人想喊“救命”的片子。几乎是把短片需要的密集度排成四个小时长片,不意外有些人不爱这“丧”“戾气”或是部分台词的生硬。但有些短评劝人“和解”的高高在上姿态才真令人作呕。没有觉得漫长,因为是需要呈现出来的被我们漏掉的东西。发问也就够了,不必非要回答。虽然有些目盲的质问不过像李凯那把手枪伤人伤己,但不再发问是恐怖的。至于想起来要看这片子是因为wb上不记得什么缘由关注很久了的一位编剧,从前两年开始被奇罕的病痛折磨,痛苦明显到从错乱的文字里溢出,但是写到胡波时仍然焕出对灵魂之光照的坚信。虽然各人因缘因素不同,我还是好奇。最后在想,章宇作为角色目睹了三次死亡,跳楼,吞枪,然后,导演本人。所以,惠存这重击。

[2022-09-30 06:49:00] [email protected]: @syllistofDocumentary--映画が時代を写す時今天的课无聊加经前烦躁,晚上spoil myself by看片子。很有趣的并置对照,两人不同的成长背景和不同的关注,“下班后”一个人听歌剧一个人唱台语。杨结语在脱离国家一个人首先是人,侯结语在用影像的语言理解“中华民族”。“30年前的事情,我不拍就没有人知道了。” 让我想起三年前自己写:每看过去的,生活细节丰富,地域特征明显,时代气息浓厚的电影,我就想,我们这一代的,或者仅仅是我的:真实是什么,此处是什么,此刻是什么,生活是什么。(但是,拍独立时代的杨好可爱关于电影创作后继是否有人的观点,我更共鸣侯:“ta可能会感觉到我的人,创作的态度,感觉到我的意志,ta是要见到这样的一个人,才会感觉到这样一个东西,可能对ta有用。”开头结尾,消逝的影院,街巷里拉起又收回的一张脆弱陈旧的白布。但是电影就放映在那里,如你我时代的壁画。“当光明再度照入黑暗,电影就诞生了。” 照入一瞬间,再映照一瞬间。

[2022-08-21 04:54:50] [email protected]: @syllistof Film-分手的决心把我看困了……有一些小设置我一开始还觉得是导演刻意反高潮,看到最后,啊这就是从头到尾阳痿。之前看了视频简介就有点“它可能不太行”的预感,看完就确认了这一点。预感来自于画面过于polished,灯光,色彩,转场的小心思,包括一些固定幽默的桥段,是优异的流水但非真正的风格。somehow觉得变为日文小说说不定更适合故事的调性。忍不住上了下豆瓣,友邻均分也在6分左右,看来不是我一个人。实在是……不动人。

[2022-08-15 01:30:54] [email protected]: @syllistof 计划赶不上变化之最后看了《浊水漂流》没有想象中刺骨,后段越来越乏力。但里头大学生来给“底层人”做什么艺术工作坊的我真的,一边笑一边点赞,味太冲了。木仔那演员不知道为什么让我觉得导演在找章宇代餐。Cathay上面选片还不错诶,除了常见好莱坞,滨口今敏PTA都有。(试图看Licorice Pizza但看不进去,跟演员没眼缘。还有每部片头除了航空公司宣传就是给香港白海豚拍的纪录片,上附petition二维码,像是此地仅剩的尚还在做和能做一点什么的地方。落地前前排人在看一代宗师,我干脆跟着重温了几段。这部片子何不是金楼,都聚一聚,不看就没了。老舍的断魂枪,不传,因为知道已经没有人要学。想想宫二那段话里现在比较触目惊心的是,叶先生,原来你把我当戏看。没贪心要导演,以为能当个戏中人,没想到只是一个观众啊。

[2022-07-15 10:13:51] [email protected]: @syllistof 想起它是因为刚读完黄锦树的《雨》(同一批买的)是我无知也未曾想象的密林,但间歇掠过许多熟悉的词汇:槟城狮城南洋,椰浆饭,咖啡乌,死记硬背的中文文学课(只有我们撞上了有趣的华文老师)频繁得像蚂蚁的死那样的死,虫卵或果实一样密集的繁殖,和像蛇蚂蚁蜈蚣蟑螂老鼠老虎一样一团乱麻的中国人马来人日本人印度人新加坡人。突如其来又漫长的雨,命运潦草又注定,那中间短短一停顿就是“好像手指也在思考它和虫之间的关系”。闻到丰腴多汁的果香,同时闻到热和上面叮着的蚊虫。“恨意像一具死胎”。读到后半在想怎么逐渐地此地不再生长“文学梦”,也可能我不了解,因为之前被推荐过的几本大陆当代文学,一打开满目的北方话我就已经过敏了。于是读到跋被他点明,马来更是南方的南方,边缘的边缘。甘蜜世代,胡椒世代,咖啡世代,橡胶世代,可可世代,油棕世代。在马来内部还有官方语言的压制。“即便在梦里,也已知此身是客。” 但他以文字记录了一种特定形态的时间,留下了赤道故乡的生活经验。稍轻松一点的,有一段给喜欢的人取名字代称,各色柑橘柠檬佛手柑。“你看到房里有个巨大的沙漏,金色的沙子缓缓流泻,如雨声——没错,那让你想起平生听过的无数次雨声,那些有幸进入回忆深处的,所有的雨声。”

[2022-07-11 20:40:30] [email protected]: @syllistofBook-他山的石头记by宇文所安有点不习惯读一些close reading了,但这一本距离得当,在情绪被急流裹挟冲撞至疲惫的时候是一个避难之所。对中文有种复杂情感。你不能讲它不美丽、幽深,每一种欲望和志向都有层叠的意象去对应。作为阅读者你拥有一生的迷宫去重遇,作为写作者,你也有无数可能去重写,极力达到一些微妙的变化,在那个情境之中。(语言从来是工具,也有人将之视为终点本身,总好过现在沦为丑陋的暴力机器,撇开这个不谈)但读完很难不觉得,(不必说我作为女性,或作为任一阶级,抛弃所有身份,或无论哪种身份) 在这浩浩汤汤五千年的语境里,你也只是作为一个意象存在。自选集,除了时序,文章之间并无紧密脉络,凭兴趣选到哪篇是哪篇地读完了。以前我反感理论的框束,但也明白这一部分来源自身的惰性而非灵性,是还未撞到南墙先回了头,非通达后的自如。喜欢《微尘》那篇。漫天尘埃若走不出,给我一把扇子吧。

[2022-07-04 21:31:00] [email protected]: @syllistof Book-Why the Dutch Are Different 应该是少有的专门介绍荷兰的书,我当fun fact之书看了,英国人笔下经常缺德时而地狱的笑话,不当作偏见尽信其实蛮有趣的,当然距写书之时有段时间了,其间还有各种变化,有待亲身确认和更新。一共七章,从与水(自然环境)的斗争,宗教和战争,到黄金时代,移民,和逃不开的足球、性与毒品。讲移民这章看得人头痛,那种直愣愣不在意政治正确的发言又莫名好笑。一整本书都是这种又好笑又现实(惨)。我想这某种程度源于“mercantile pragmatism beat moral conservatism”,既影响了其包容性,又有了二战时期被出卖的犹太人,和不被直面的殖民历史。接下来的问题,如何面对这样一种paradox: “intolerance of intolerance” vs “Dutch tolerance had sometimes enabled intolerance”他们喜欢开会和聊天对本人来说可能也头痛。We’ll see.

[2022-07-04 09:23:28] [email protected]: @syllistof Film-兹山鱼谱db首页一片赞赏,导致我期待满满看完却并没有那么惊艳。是看完开头设定就能一眼望到结尾的片子,有非常韩式的激烈和幽默元素,又像日剧有许多乍看甚有道理却没有深入探讨的金句。进度过半,种子与地之争,至少点了点儒家一贯对女性的压迫。黑白色调的设定有帮忙避开了剖鱼和自宫的腥残场面,也避开了因为前段吃喝海鲜画面变为美食片,之后也让昌大的白衣更突出。用构图展现严苛的阶级划分。另外一些碎片,“我要转而研究通透明净的事物”(是不是研究多了人总有这种转向的愿望);昌大读书是为了成为一个人(所以接下来他的发展呈现的是:是为官、成为与贱民相对的那种“人”,还是有另一种定义、更光明的“人”?);黑山-兹山是不希望老师被困在黑暗中。实际上,他已经找到自己的一点光明:「活成不断向上飞的鹤虽然不是坏事,但即便身上沾满污水泥浆,像兹山一样,虽外表看着黑暗却自由自在,也未曾不是有意义的事啊。」(我看的译版大意是:“活成清高洁净的鹤固然好,但像兹山一样浑身污泥的人也能接受”,算是对老师这个角色求知态度的总结)印象比较深的是海胆中生出的青鸟,及牧民官的对比下老师平稳地念出鱼谱内容达到了一种安抚效果。其实影片开头他那句诗已是本片要问的中心问题:君胡为乎入此中?(另有许多db评论在“怎么是韩国先拍出这么好的探讨儒教的片子”……呃……这……你说呢……)(再一看思悼也是这位导演的……也是我没能get的一种大哭大闹的隔靴搔痒,相反兹山有令人笑出声的时刻,还有趣一点)

[2022-06-28 18:59:43] [email protected]: @syllistof 音乐剧《赵氏孤儿》是黄与绿(码)之间的等待中幸运获得的时机(然后喜提行程码带星)上半场我完全沉浸在自己误会的设定里,以为程子鬼魂其实是拥有了hindsight回来注视一切的飘摇的程勃。既是(被)奉出一切的脆弱圣灵又是被血仇浸透的鬼魂该多么有趣。尤其希望他听过那段童谣后拦住程妻,不要献出自己的孩儿。紧接着中场:ooooooops, 你不是程勃啊。可能看过电影先入为主了,电影里可以几秒钟完成的紧张激烈剧情,在音乐剧里被必须加入的唱段延缓,处处剧烈就失去了剧烈。演员表现都还挺好,回来才发现cast里好几位都是声2的选手。返场的歌和外面的油画质地海报不错。画卷那一幕不错,如果能有Hamilton rewind那一幕的效果多好。歌词,我觉得放在这样又要古典又要演唱的故事里是真的难写,但也真觉得不能为了押韵就下油锅吐唾沫。让东亚爹讲爱你,水土不服。再另外程子鬼魂上半场带领的类chorus的角色总是唱爱恨情仇唱命运,但是在中国你要抗争的并不是个人命运,而是爹,和爹代表的一切秩序和暴力。原故事就爹与儿,这版更加我永远是你爹,我永远是你儿。确实冲突元素很多,改编者可以选一个人为主角的。那也是改编者的声音所在。三个小时那么充裕,给现代人看看剥离了符号,大义之下被碾碎的人吧。

[2022-06-20 10:28:23] [email protected]: @syllistof 看完了。还是之前说的,对我完全空白的领域补充信息(好吧,甚至不能确认它是否完全factually solid),因为我不了解也没读过其他,没有参照物对其进行审视。反反复复对“专制”“独裁”反驳,诚然以两个词概论历史不对,但一昧讲万事都有其限定的因由,不是制度塌陷是人事扰乱,不是人事疲软是制度积重难反,反正怎么都怪不下去。看到一半,说宋虽然艰苦积弱,但好歹让中国历史文化延续下去,是宋代人功劳一件。我三个问号,对这种延续的执念从何而来?也是令我实在困惑的此地特色——只要活下来就是大功一桩,活成什么样,是不是倒退地活着,或者只是假活着,都无所谓。

[2022-05-21 09:40:08] [email protected]: @syllistof Film—瞬息全宇宙诚邀#我妈 一起看,先被她下午在亲戚群里发“很少认可和肯定孩子后果有多惨”视频并艾特她妈aka我外婆笑晕了。中途她表示看不懂看不下去,结果起身时莫名我们俩下巴头顶来了个碰撞,导致她呲牙咧嘴走了,我呲牙咧嘴接着看下去。看完后我寻找蜂蜜水想止咳,她告诉我在冰箱。我找到蜂蜜问她,你猜生产日期是什么时候。她:噗……我:take a wild guess她:?啊不会比我还老吧,哈哈哈哈哈我:?她:我来这五年了我:哦,那比你小两岁,但是保质期也只有两年认真讲。恶搞处没到笑点的话的确只觉得嘈杂焦躁。当然也有有趣和共鸣时刻。无法互通的崩溃直到nothing matters. 母亲穿梭宇宙的坚定,虽然成长为超人最后也不过囿于日常。没有离开成为大明星得那个宇宙穿梭时,意识到Evelyn—Joyce那位没有逃离的Eveline. 和变成两块石头时想到红楼梦。但症结恰恰在此,生活在此时的各位,不需要佛经箴言,便早就认清自己并非真宝玉,但也处处觉得自己是块假石头。是的连做一块石头也做不真。不甘。不对。不信。有没有别种可能?所以瞬息全宇宙这电影本身就像一位东亚爹/妈,摁着头讲碎片的不知因果的大道理,最后的解药是亲情。但对假石头们来说,不够。我不否认,或许混乱人生最珍贵处就是碰到令你发愿“来生也愿意做你身边一块石头”那个人(无论在亲情爱情友情陌生人,抑或非人)。这靠be kind,但也靠运气。

[2022-05-10 22:31:41] [email protected]: @syllistof Documentary-舞者(2016)Sergei Polunin, 启蒙在乌克兰,成名于伦敦,重启于俄罗斯(所以现在在做什么?) 点开纯属巧合。这部纪录片只让我感受到旁观者嗜好所谓天才人生之疯之苦之戏剧化宛如秃鹫嗜腐血,好肤浅无趣又残忍。只是我仍然很好奇,以身体为重心去思考和体验,是什么样子。体操和芭蕾需要的肌肉不一样。要强烈的情感动机,又要控制。小时候常表演的曲子像是护身符。完美的古典的身体线条,但摆在舞台上远看也不过像一只八音盒小人,目光和灯光共造精致幻象。What’s next? Nothing next. 19岁已成为英国皇家芭蕾舞团首席,而我还没有讲话,在旁边的妈妈先提起ysjx。但某种意味上,我在他身上看到的枷锁更深。其实没有高下,只是自甘背负哪一个,或者,可以自造一个十字架也好。可是啊可是,像一跃至空中,像他中途回到乌克兰小镇那段,在雪地上感受几十秒自由吧。

[2022-05-07 21:38:18] [email protected]: @syllistof From the MIT PressxWhiteChapel Documents of Contemporary Art(读过各种excerpt 自己想读:The Everyday / The Cinematic / The Archive / Utopias / The Sublime / Ruins / Failure / Sci-fi / Translation / Moving Image / Time / Documentary / Memory / Materiality / Animals)(今年新出了The Cute——)xAfterall Books(目前想读Jeff Wall / Chris Marker / East Art Map)xInside Technology(目前想读:Media Technologies / The Sound of Innovation / Waves and Forms)xDigital Humanities and New Media / STS (目前想读:Updating to Remain the Same / European Objects / Analog, 啊放在一起太多了下次再说)

[2022-05-07 09:52:41] [email protected]: @syllistof Bucketlist—好吧混放在一起有点奇怪,但不想再建一个组了-像布罗茨基那样,永远离开故乡的时候,沿着故乡的经纬度环绕有人居住的世界旅行。-另外还有:在待超过三个月的城市留下一个纹身(自产生想法起,目前应有两个实有一个)-另外还有:做一次stand up comedy(巧合认识三个前同事业余做这个 结果 刚被拉进群 上海所有活动就啪地没了)留点盼头。

[2022-05-05 17:29:08] [email protected]: @syllistof Documentary—破坏与构筑(NHK)昨天一个人在ktv暴唱4小时发现King Gnu的歌很适合蹦蹦(说起来这种发泄方式和这个乐队都是前室友介绍给我的) 某次买黑胶的时候了解到mp 对做mv视觉团队很感兴趣 但纪录片内容比较简单 没有特别深的挖掘因此唯一真正让我“wow”的部分是其中一段说perimetron原来也是常田大希为中心组起来的能全身心投入所爱总是很诱人(是否有名利与成就需要一些运气条件 而这本身是一种选择)

[2022-05-02 22:17:51] [email protected]: @syllistof Documentary—Fantastic Fungi起因是#我妈 (打tag因为怀疑我会往这里面贡献很多)养的一盆花里早晨冒出一小只蘑菇下午就不知为何枯萎了 晚上又冒出两只小头我大为震撼(最近急需远离anthropocentric的一切)于是打开了这部本想了解背后原理 开头还挺感动 后半突然变成迷幻药宣传片(不是不能有意图,但意图未免太明显)也想试试某些🍄 when I actually feel safe 最后的最后:大家都要decompose!

上一页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