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email protected])

这是一个关于 阅读 的群组,关注以获取群组推送,引用可以分享到群组。

I'm a group about reading. Follow me to get all the group posts. Tag me to share with the group.

Tips:
回复时删除群组引用可以避免打扰到关注群组的大家 ~
Please delete the group tag in reply, thank you ~

创建新群组可以 搜索 或 引用 @新群组名@ ovo.st。
Create other groups by searching for or tagging @[email protected]


近期活动:

[2025-04-15 21:13:45] [email protected]: [CW] 《最接近生活的事物》

一共有四篇文章,头两篇非常喜欢:《为什么?》《严肃的观察》,后两篇则没有太多的触动《物尽其用》《世俗的无家可归》。开头的一篇着实把自己一下吸引住,有伍德代表性的清晰流畅的文风,又有许多句子怀着直击人心的洞见:「他的去世是他短短一生中显著又英勇的事实,余下的不过是平日里普普通通的欢乐点滴。……发言者们拼命地想要扩充并抓住逝者一生中那些美好又平淡的瞬间,填满从1968年到2012年之间的每一个日子,这样我们离开教堂时想起的就不再是他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而是其间永恒的时刻。」去世是一个「显著又英勇的事实」,真是一个厉害的句子。「在书本的世界里,谎话(小说)用来保护有意义的真相。我仍记得青少年时的震惊,那是当我郑重地发现小说和短篇故事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的时候,在那里你可以有任何想法,表达任何观点。」让人想起对于小说的诸多道德指责,或者要求「正能量、主旋律」的故事——坏人终将得到惩戒,或者干脆就不要有坏人。于是,小说的自由就被扼杀了,小说也不再成为小说——小说也不再成为迷人的谎言。「思想是完全自由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何尝不是每天都在脑海里行使这种自由呢?为什么要把小说当作宝贝,仅仅因为它复制了这种耗竭的自由?但是我们中很多人并不会运用这种自由;我们紧张地行至准许的思想的边缘,然后唤醒审查的超我来监督自己。」「阅读小说就是拥有无法付诸行动的思想,我们主张用人道的、非宗教的权利把思想与行为分离开来。自由的思考就是对此种分离的坚持。」小说中我们所窥视的一切都是虚构的,都是一种「知道自己是真实的谎言」,于是这种自由是无穷的。我们并不需要为小说里人行动负责,不需要将其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加以批判——于是「我们的观察总是会慢慢远离(道德类)的评判,走向亲近、同感、怜悯与共通。」或许是因为小说里有更少的现实世界的杂音?「小说是日常生活份额的杰出交易者。」人很难理解「生活的形式」,大约是因为身在此山中,所以一切都只能是后见之明:「要理解生活的形式并不容易。我们只是在事例中度过——吃早餐、去上班、谋生活如此等等。……尤其当事例令人愉快时,时间变得懒散,我们在极其舒适的情况下就看不到我们生活里有些时刻的形状,它们的起始与终结,它们的阶段与时期。」「人生的故事非常奇特,它没有形状——或者更准确地讲,它只有当下——直到终结出现;到那时,整个轨迹突然清晰可见。」小说和葬礼一样给人以特权,让我们能「正式地洞察某个人的人生形态」。「一个故事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富足,在于它的富余,在于超出条理与形式后事物的混乱状态。」挤干了水的故事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情节、只有骨架。大概对于「几分钟带你看完……」类的做法都有相同的观感。这类做法大约证明了作品的生命真正在于「富余」的部分,因为你可以只花几分钟的时间理解这个故事、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这个故事可以漫长无比、可以听上一天一夜——挂在枝头的鸟叫,树叶的摩擦,睫毛上的水珠,手背上的粗糙纹路,刚长出来的草的气息和穿过土壤的声音,这些都不会影响这个故事如何开始和结束,但故事的生命力也在于此了。没有用的、富余的、冗余的、不必要的部分,才是最重要的部分。生活大抵也是如此:把人简化成实现结果的机器,只留下必要的部件,挤出所有的空隙,然后就会窒息。富余产生于观察,「观察」是一种有强度的看。「一幅画了树的绘画展现的不是一棵树,而是被观察的一棵树。如果看到一棵树几乎立刻就能给人留下印象,那么审视一棵树不仅需要好几分钟或是好几小时,而不是短短的瞬间,它还会牵涉到许多以前的观看体验,受到它们的影响并指向它们。」摄影和绘画都是「观察」的结果,但是是不同速率的观察,时间流速不同的观察,节奏不同的观察。世界在持续向无意义退却,孩童的现实与大人的现实并不相同。孩童的世界「深具意义」:「现在我用双手捧着一双鞋子时,如果说我有什么感觉的话,那也只是从我的童年遗留下来的感觉,再没有其他,没有其他纯粹的感觉。大海也如此,岩石也是如此,充斥在你的夏日时光里盐的味道也是如此,现在它就只是盐而已,就这样。世界仍是原样,但它又不是原样,因为它的意义不再,并且还在经历不断的变化,越来越接近无意义。」大约是因为人越来越麻木,人的触感越来越不敏锐,体验世界的强度是越来越低。也大约因为人对于世界逐渐「司空见惯」,平凡之物真正变为平凡之物。是因为孩童能够本能地把身边的一切刻印在身上,而社会化的过程、增加的复杂性让这种本能被深埋起来了吗?大概这种「深埋和丧失」是无可避免的,但是重新学习又是完全可能的。对自己来说,夏天也有刻录在身体的记忆:太阳西斜之后的风吹过阳台上的衣服,洗衣液的味道和凉意混在一起略过身体,怀着晚上可以和朋友一块出门或者打游戏的欣喜。来自小时候的回忆如此强大,以至于一切美妙的感受似乎都是那时的复现。「文学和艺术一样,能抵制住傲慢的时间——让我们成为习惯长廊里的失眠症患者,并主动从死亡那里挽救事物的生命。」人被习惯不停地磨损,以成为昏睡之中自动化的机器。成为失眠症患者大约并非是全然愉悦的一件事:成倍地感受美妙,也成倍地感受颗粒划过皮肤留下的伤痕。「我想起《战争与和平》里皮埃尔见证的那个时刻,当时它看煎一个蒙着双眼的年轻俄国人快要被行刑队处决了,年轻人不停地摆弄着蒙住他眼睛的布,而也许是想要稍微舒服点。这就是生命的富余,把生命推至死亡以外,超越死亡。」@reading #perpetualbook

[2025-04-14 19:48:24] [email protected]: #perpetualbook 《猫鱼》@reading

[2025-04-03 02:41:55] [email protected]: Psalm 100 #reading @reading

[2025-04-02 11:30:54] [email protected]: "范德比尔特先生睁开了眼睛,“先生们,罗马的毁灭是从信仰‘英雄’开始的!从苏拉到西庇阿、到伟大的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他们捍卫了罗马,却也摧毁了罗马的根基!相信‘英雄’的罗马人对他们自己失去了信心,他们一再地呼唤‘英雄’,最终就是呼唤皇帝!看看你们面前的这个人,庞贝·加图索!你们今日奉他为英雄,明日他就会称帝!”" — 江南: 龙族Ⅴ(上)#quote #reading #bookstodon #在读引用 #龙族5悼亡者归来 @[email protected]

[2025-03-24 17:25:49] [email protected]: #江南 #龙族 #龙族3黑月之潮 @[email protected] #在读引用 #quote #reading #bookstodon

[2025-03-22 20:28:11] [email protected]: [CW] 《艰辛时刻》

读到后面才发现是《公羊的节日》的姊妹篇——后记里面说到,是在完成《公羊的节日》之后,有人请略萨来写这样的一个故事,才完成的作品。关于拉美好几个小国的故事,得以窥见其如何受到美国的影响,几个小国的命运如何纠缠在一起——「拉美是什么时候开始遭殃的」。都是一些听过名字,但是只有非常非常模糊印象的国家:洪都拉斯、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艰辛时刻》《公羊的节日》《城市与狗》像是用不同的焦段拍摄的。《城市与狗》是一连串的特写、一连串的主观镜头,贴着人物,可以看清毛孔、头发、雀斑、皱纹,能闻到汗液里的紧张气味。《公羊的节日》加入了更多的中长焦,切入更多大的场景,站在窗外或者街角,旁观密谋、追逐、暗杀、审讯,诸多故事线汇集在一点。《艰辛时刻》则是有许多鸟瞰视角,带着惊人的清晰性,提供了许多大的政治和历史背景,有调查记者式的细致,把地形地貌完整地展现出来——可以说是「大处着手」。用了不同的镜头,不变的是略萨仍然是操弄时间的大师,不停地闪回和倒带,却无损于流畅,只是感到也跟着略萨在做时间旅行,人物被定格在微型景观之中,绕着展柜在观察一秒钟里的每个细节。也能感到小说家和历史学家的不同。不论是从视角还是真实性上,《艰辛时刻》大约是读过的基本略萨作品里最接近于历史学作品的——但是,也诚如略萨所说,「有无数的细节需要小说家通过想象力来填充」,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故事有一种更为强烈的「致幻感」。理想国系列里有很多关拉美的作品,之前也读过《里约折叠》,笔调、口吻、风格都和略萨的作品不同,有时候也反映为「可读性」的差异,相当有趣。#perpetualbook @reading

[2025-03-21 16:09:35] [email protected]: #江南 #龙族 #龙族3黑月之潮 @[email protected] #在读引用 #quote #reading #bookstodon

[2025-03-21 15:46:37] [email protected]: #江南 #龙族 #龙族3黑月之潮 @[email protected] #在读引用 #quote #reading #bookstodon

[2025-03-21 10:12:35] [email protected]: 看了一篇老舍写读书的随笔,忍俊不禁~他老人家总结有三类书:第一类:『《三字经》便可以代表一类——这类书,据我看,顶好在判了无期徒刑以后去念,反正活着也没多大味儿。这类书可真不少,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犯无期徒刑罪的太多;要不然便是太少——我自己就常想杀些写这类书的人。我可是还没杀过一个,一来是因为——我才明白过来——写这样书的人敢情有好些已经死了,比如写《尚书》的那位李二哥。』第二类:『第二类书也与咱无缘:书上满是公式,没有一个“然而”和“所以”。据说,这类书里藏着打开宇宙秘密的小金钥匙。我倒久想明白点真理,如地是圆的之类;可是这种书别扭,它老瞪着我。书不老老实实的当本书,瞪人干吗呀?我不能受这个气!…可是我对这类书,老有点敬意。这类书和第一类有些不同,我看得出。第一类书不是没法懂,而是懂了以后使我更糊涂。…第二类书根本就看不懂,可是人家的纸上没印着一句废话;懂不懂的,人家不闹玄虚,它瞪我,或者我是该瞪。我的心这么一软,便把它好好放在书架上;好打好散,别太伤了和气。』第三类:『这类书是这样的:名气挺大,念过的人总不肯说它坏,没念过的人老怪害羞的说将要念。譬如说《元曲》,太炎“先生”的文章,罗马的悲剧,辛克莱的小说,《大公报》——不知是哪儿出版的一本书——都算在这类里,这些书我也都拿起来过,随手便又放下了。…我不害羞,永远不说将要念。好些书的广告与威风是很大的,我只能承认那些广告作得不错,谁管它威风不威风呢。』@reading

[2025-03-20 10:42:54] [email protected]: 就通常和向上社会流动相关的心理特征而言,20世纪初的那场大萧条对大部分人的影响都不是正面的。经济学家在研究大萧条经历者的财务行为后发现,长期的经济创伤导致他们对未来信心不足,更倾向于规避风险,也更少寻求机会。年轻人受到的影响尤其严重,而且当他们年龄渐长,这种影响并不会随之减退。——《撕裂的公平:社会流动性以及孩子们的前景》@reading

[2025-03-18 10:00:55] [email protected]: #江南 #龙族 #龙族3黑月之潮 #在读引用 #quote #reading #bookstodon @[email protected]

[2025-03-17 08:09:24] [email protected]: [CW] 《城市与狗》

标志性的「混乱感」,南美洲的气息——利马的气息,秘鲁的气息,军校的气息,年轻男性的气息,暴力、血、尿液、烟草、酒精、汗液的气息。在不同的视角之间无缝地转换,之后露出一些略微的提示,让读者意识到镜头已经切换了,已经走在一个不同的人的身体里。这样的切换多了之后,就变成魔术师的误导,变成侦探小说的悬念——如果没有足够明确的提示,或者刻意模糊了提示,很快就会忘记究竟是从哪一双眼睛看出去的。不同的人看到相同的景色,有的在回忆里、有的在现在、有的在未来,冰冷的颜色、火热的颜色、昏黄的颜色,都不相同。好像镜头上盖着不一样的滤镜。蒙太奇大师,在时间和空间之中跳跃和裁切。「结构」仍然是略萨的特点,先铺陈开来一幅巨大的场景,很多事情都处在朦胧之中不甚理解——然后线路交错,一切在故事的中段达到悬疑的顶峰、冲突的顶峰,巧合偶然的张力。好像城市的后街小巷,哪里似乎都可以走,每一条路看起来都不太一样、都不太相关,但是那一股后巷的潮湿腐臭气息,让你记得你总是在同一片区域——然后所有的路突然在逼仄的楼房圈出来的小广场上。尝试用一句话、一段话或者一些话来给一部小说做总结,注定是失败的——就像概括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一样。小说的魅力就在于不可简化的复杂性,就在于那些看起来冗余、无用的部分,小说是没有效率可言的。只有不同的风格——艺术、艺术就是这样。有《祖与占》那样电报式的风格,白色的画布上只有简略的几笔,吝啬又谨慎地勾勒出整个故事,每一个草稿的线头都被精心地剪掉,像被修过五六次的下巴一样光滑。有《白鲸》和《鳄鱼街》那样繁复的风格,贪婪地碰遍人类可以使用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比喻、每一个句式,用绝不重复的花纹绵密地铺满挂毯的角角落落,波斯风格。略萨的风格是随意松散的,没有一个会想要「划线高亮」的句子——没有任何一个,会让搜集好词好句的小学生失望的作品。好像只是略萨的日记,或者不甚高明的新闻报道——也不同于凯鲁亚克那种「自动写作法」,后者是酒后驾车式的疯狂,敞开的窗户涌进来风声,不过也有《达摩流浪者》这样精巧克制的小书。略萨可以说近乎没有风格,几乎是平淡的——特别在作品的前半部分,《公羊的节日》也是如此,《世界末日之战》也是如此。有几乎没有任何标点的超长段落,不过不是刻意营造的呓语——像凯鲁亚克那样嗑嗨了——只是一台不巧被放置在嘈杂环境里的录音机,忠实地记录下所有声音:在宿舍里的交头接耳到谩骂,地窖里赌钱和醉酒的胡言乱语,酒吧里阿尔贝托和甘博亚的电话总是被欢庆的声音插入。#perpetualbook @reading

[2025-03-12 10:42:47] [email protected]: #高行健 #在读引用 #quote #reading #bookstodon #booksky @[email protected]

[2025-03-12 04:38:09] [email protected]: @Jam3sNY @reading 沒,就自信過大(以為自己知道XXX)

[2025-03-12 00:49:33] [email protected]: 「透明度錯覺」這個真的是太常見了#reading @reading

[2025-03-07 09:04:21] [email protected]: #在读引用 #濒危修仙门派考察报告 @[email protected] #bookstodon #quote

[2025-03-07 08:59:01] [email protected]: #在读引用 #濒危修仙门派考察报告 @[email protected] #bookstodon #quote

[2025-03-06 17:30:26] [email protected]: "有些人觉得,不出门而直接乞求那些世界的神灵降下启示,既轻松又惬意,比真正实地去考察的傻子(例如倒霉的华林)强一百倍。而他们不知道的是,神灵所给予的知识不但有昂贵的代价,而且有可能根本不是知识,只是组织得十分巧妙的谎言!" — 从零开始099: 濒危修仙门派考察报告, p. 281#在读引用 #濒危修仙门派考察报告 @[email protected] #bookstodon #quote

[2025-03-06 13:03:41] [email protected]: "当然,仙家镇压的妖魔也不乏将所有凡人并仙家都视作食物的;可是,那些妖魔没有几个凡人甘心服侍。这“无瞳之目”却不一样,只要拿出一些本来就属于城里人的财物来打赏愿意不问缘由替他们做事的,就有那么多凡人与仙家殷勤地忙前忙后、立幡断炊,不辨是非、全心全意地为敌人服务,甚至都不问敌人的财物从哪里来,觉得自己能分一份太好了,主动从凡人甚至仙家劫夺财物,送给那并没有出什么力的“无瞳之目”,还因此觉得“无瞳之目真是法力无边”的情形,可不是比那吃人的妖魔还要可怕!" — 从零开始099: 濒危修仙门派考察报告, p. 270弊在赂秦。 #在读引用 #濒危修仙门派考察报告 @[email protected] #bookstodon #quote

[2025-03-06 10:12:28] [email protected]: #在读引用 #濒危修仙门派考察报告 @[email protected] #bookstodon #quote

上一页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