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email protected])

这是一个关于 阅读 的群组,关注以获取群组推送,引用可以分享到群组。

I'm a group about reading. Follow me to get all the group posts. Tag me to share with the group.

Tips:
回复时删除群组引用可以避免打扰到关注群组的大家 ~
Please delete the group tag in reply, thank you ~

创建新群组可以 搜索 或 引用 @新群组名@ ovo.st。
Create other groups by searching for or tagging @[email protected]


近期活动:

[2024-07-31 17:39:43] [email protected]: ——《序言》 和 #自由人文主义 的信条进行对读的话,会很有意思。 #在读引用 #我在读什么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2024-07-31 17:36:40] [email protected]: ——《序言》 和 #自由人文主义 的信条进行对读的话,会很有意思。 #在读引用 #我在读什么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2024-07-28 12:21:23] [email protected]: #在读引用 #theBarbizon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2024-07-27 21:49:05] [email protected]: "西尔维娅·普拉斯也被卷入了20世纪50年代的拉扯与纠葛之中。她后来成为美国20世纪伟大的诗人之一,她只写了一部小说,但很出名,书名为《钟形罩》,完全取材于她在巴比松大饭店的岁月。她在小说里记录了自己对那十年的种种前景的矛盾心理。“于是我就想,也许这是真的,当你结婚生子后,就像被洗脑了一样,之后你就会像某个个人极权国家的奴隶一样麻木不仁。”但在1953年的春天,西尔维姬仍然专注于紧抓提供给她这种年轻女性的时间窗口,没时间去想这个窗口最终可能多么短暂,即便对于那些最美丽、最有抱负和最有才华的人来说也是如此。尚未完成大学学业时,西尔维娅就已经名声在外了。她是很多人窃窃私语的对象:那个将成为作家的年轻女子,一头明亮的金发剪成童花头,喜欢参加聚会。" — Paulina Bren, 何雨珈: 巴比松大饭店, p. 199#在读引用 @[email protected]

[2024-07-27 21:47:12] [email protected]: "20世纪50年代的主流观点认为,对于女性来说,婚姻意味着成功,或至少是安全。然而,该观念往往被证明是错误的。对于许多20世纪50年代的巴比松住客来说,她们的小房间、硬板床、约会前的疯狂打扮、与朋友的深夜倾谈,甚至是西布莉夫人的唠叨责备,都将成为内心深处最怀念的过去。她们曾觉得,住在巴比松的日子是一个短暂的机会之窗,将把她们引向婚姻这个最终目标。然而事实上,回过头来看,那个窗口——以及界定这个窗口的女性情谊与女性独立——原来是人生的制高点之一。" — Paulina Bren, 何雨珈: 巴比松大饭店, p. 196#在读引用 @[email protected]

[2024-07-27 21:44:22] [email protected]: "在整个曼哈顿的其他地方,女性仍然被禁止独自坐在吧台前,就像她们曾经被禁止在下午6点后独自入住酒店一样。社会普遍认为,一个女孩独自在吧台前,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或者说,这女孩本身可能就不“好”。起初,马拉奇认为这一定是全市范围内的某种规定,但在查找条例后,他意识到这规则只不过是个传统,而且是传统糟粕。(McCourt, interview with the author.)他邀请巴比松的女性来独自坐在吧台前。在马拉奇酒吧,任何人都可以坐在“他们想坐的地方”。“有年轻漂亮的女人,还有英俊的男人——他们会互相交谈。突然之间,酒吧外就排起了长队。”终于,店里来了个警察,他掏出罚单本,写下酒吧违规,因为有无人陪伴的女性坐在吧台前。马拉奇挑战他,请他说出到底违反了哪条规定。他说不出来。" — Paulina Bren, 何雨珈: 巴比松大饭店, pp. 189-190#在读引用 “‘从来如此’便是对的吗?” @[email protected]

[2024-07-27 01:18:23] [email protected]: “The race for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a function of perception, whoever builds the better brand. The product is purchased on a single day, and whoever captures 51% market share is given the entire market for 4-8 years and the number 2 is out of business. Elections are full-body contact marketing.”@reading #reading

[2024-07-21 02:34:11] [email protected]: A generation of alienated young men can quickly thrust a nation into darkness@reading #reading

[2024-07-20 10:48:57] [email protected]: 日拱一卒 = 習慣的複利@reading #Reading

[2024-07-18 06:40:18] [email protected]: 「目標優先心態的問題是,你一直在延遲享受快樂,總是寄希望於下一個里程碑的實現」@reading #reading

[2024-07-18 03:31:28] [email protected]: @iz @reading 学到了,对我来说的确是冷知识,就像美国的移民系统对大多数美国人一样

[2024-07-18 00:03:09] [email protected]: @iz @reading 这么难,是不是很多外国人就是黑着的啊?

[2024-07-17 21:03:14] [email protected]: #明亮的对话 #徐贲 @reading

[2024-07-16 11:43:19] [email protected]: [CW] 《世界末日之战》

略萨并没有用任何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漂亮句子,就是讲述、讲述、讲述。像是一部漫长而诚实的纪录片,以均匀的速度播放,单纯是其中记录的事件引人入胜。略萨的文字是简单的,镜头语言也是简单的,并没有太多地转换视角,造成一种晕眩感——有时候是华丽感。一开始是第三人称视角的客观镜头,焦距也总是长的,几乎总是中景,偶尔插入一些远景来交代巴西的自然环境,插入一些近景和特写来辅助故事的推进。尽管场景和人物颇多,但是镜头转换总是温和和自然的,总做了长而细密的铺垫。此时的略萨似乎是另一个「劝世者」,以无法阻挡的脚步穿过荒原,永远以平和的眼神和声音布道。直到故事的后半段,或者说最后的部分,终于换成了「记者」的主观视角——从卡奴杜斯的内部来记录,此时的卡奴杜斯已经是围困之下的堡垒,是无可进入的「圣地」。破碎的眼睛让记者的视角晦暗模糊,只有声音和气息,无法理解的阴影和光线将人更多地降格为本能。主观视角里有更多的恐慌和愤怒,有更多的力量。#perpetualbook @reading

[2024-07-16 11:21:21] [email protected]: [CW] 《遗忘通论》

读的第一本非洲作家的著作——或者至少是有意识地读的非洲作家的著作,在注意到书名之后,再注意到作者是安哥拉作家。也是葡语的写作者。平实快速的写法,故事的发展甚为流畅。间杂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尽管在开篇宣称了全书都是虚构的,但是实在感觉是一种真实的记叙。像是舞台剧,在不同的剧目之间人物上台下台,几条故事交错行进着,相交、分离、汇聚。结构有点像《草中鸽》,不过要更为清晰简明一些。安哥拉独立的背景和非洲世界的背景隐隐存在着——殖民者和殖民地,白人和黑人,革命,军政。和《草中鸽》一样也是独属于某个国家某个时代的小说。读完之后或许会对这个国家与这个时代生发兴趣,想要了解多一些。卢多的故事让人想起之前的「九龙皇帝」——在墙上写满字。「日子像水一样滑过。我已经没有本子可以写了。我也没有笔了。在墙上,我用煤块写些简短的诗行。我节约着吃、喝、用火还有用形容词。」在萨巴鲁的视角里,「布满文字和奇怪图画的墙壁让他感到害怕」——人类为了对抗遗忘而留下的痕迹。@reading #perpetualbook

[2024-07-15 22:49:30] [email protected]: @iz @reading 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诈骗传销技术的核心内容。快速清除掉不信任者,集中相信人群,进行集体催眠,绝大多数人,只要进入集体状态,就容易变得失智和盲目跟随。

[2024-07-15 22:38:41] [email protected]: #明亮的对话 #徐贲 @reading

[2024-07-15 12:57:18] [email protected]: #明亮的对话 #徐贲 @reading

[2024-07-13 11:07:41] [email protected]: “The ter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as coined in 1956 by John McCarthy at the Dartmouth Conference, which is considered the birth of AI as a field of study.”@reading #reading

[2024-07-11 12:36:18] [email protected]: [CW] 《汉文与东亚世界》

十万字的小书,流畅易读。读完之后终于理解了训读,非常有意思——日文书名是《訓読の文化圏》,即是东亚文化圈实际上的共性在于,都有对于汉字的训读,以及一系列基于汉字的造字和变体汉文等等的关系。不免想再读一下子安宣邦《汉字论:不可回避的他者》这本书,其中讨论的内容比金文京着重讨论的时期要晚一些、更近代一些。两本书若结合起来,大概对日语和中文的关系能有充分的理解。训读是「不注重语音,只注重书面语」的结果,其是一种巧妙的翻译方法。而且,最终产生的训读方法给人的感觉,以及这种翻译方法的成立,也和中文「单字含义独立」「不是字母文字」的特性相关联。训读法单单就读音而言,给人的感觉是「以不同的方式阅读中文」,仍然是「多音字」——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方言式的阅读。如果中文是字母文字,大概没有这种感觉了。或者说,如果对字母文字不注重发音的话,也大概可以产生类似的体验。金文京举的例子很好:「用『书』来标注『BOOK』即是训读,而『布克』标注则是音读。」——这个例子倒是一下子理解了。训读作为一种翻译方法的巧妙之处,则在于添加了各种调整语序的符号,以及送假名之类的词缀,使得中文流畅地转化为可被阅读的日文。这个过程实在是啧啧称奇:不同类型(?)的语言之间的转化。再到训读作为一种独立文体与否的摇摆(究竟以哪种语言为本位)、汉字假名混用的写法、万叶假名到现代(?)假名的转化和假名写法的统一——大约终于是理解了「日语为什么是现在这样」。书末尾,金文京还谈到了女书的问题,提出「东亚文化圈的女性有自己的文字,是世界上的独特现象」,是非常有趣的观察——日本女性也曾经被认为「知道假名就够了」,于是假名也是「女性的文字」;朝鲜的训民正音也有类似的现象。再有,金文京也谈到,日语黏着语的特性使得日语作品的文风不同于中文作品,日语绵长婉转,而中文则重简洁——这点即使在翻译作品中也能有体验。同样联想到余光中在《翻译乃大道 译者独憔悴》中谈到的英文中文之所长所短,不同语言带来的体验实在是奥妙无穷。#perpetualbook @reading

上一页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