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email protected])

这是一个关于 阅读 的群组,关注以获取群组推送,引用可以分享到群组。

I'm a group about reading. Follow me to get all the group posts. Tag me to share with the group.

Tips:
回复时删除群组引用可以避免打扰到关注群组的大家 ~
Please delete the group tag in reply, thank you ~

创建新群组可以 搜索 或 引用 @新群组名@ ovo.st。
Create other groups by searching for or tagging @[email protected]


近期活动:

[2023-09-16 17:02:56] [email protected]: 巴蒂丝汀小姐身材又高又瘦,肌肤苍白,性情温和,整个人理想地体现了“可敬”一词的含义,因为照世俗之见,一个女人必须做了母亲才能受人尊敬。她天生就不貌美,一生尽做善事,临老整个躯体呈现出一种洁白和清亮,年龄越大越具有我们所说的慈善之美。年轻时瘦溜的身躯,到了中老年就变得透明:这种通透空灵,令人想到天使。与其说这是位贞女,不如说这是颗灵魂。她这个人似乎是由影子构成的,仅仅略有一点肉体来显示性别,略有一点物质来容含光亮;大眼睛始终低垂,这便是一颗灵魂留在人间的缘故。#雨果 #悲惨世界 #CHATONLIVRE @reading

[2023-09-16 16:45:10] [email protected]: 宿王昌龄隐居〔唐〕#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唐诗 #CHATONLIVRE @reading

[2023-09-16 13:15:04] [email protected]: 一直冻到底的冰也可以融化而浮世的人心怎么就难以解开#良宽 底にとほる 氷に融くれども うつせみの人の心の なぞ解けがたき #CHATONLIVRE @reading

[2023-09-16 00:13:08] [email protected]: 一片朦胧的夕光衬着暗绿的楼影你从雾雨中显现带着浴后的红晕多少语言和往事都在微笑中消溶我们走进了夜海去打捞遗失的繁星#顾城《诗情》#CHATONLIVRE @reading

[2023-09-15 19:19:26] [email protected]: 由于他们思考过最深刻的道理,所以必然喜爱最生气勃勃的事物,终于作为智者皈依于美。#尼采《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CHATONLIVRE @reading

[2023-09-15 19:16:17] [email protected]: 一个有活力的文学传统总是在不断地变化;而同时代的几个有活力的文学传统,总是通过一个或几个作家在相互影响之中改变着。#艾略特《美国的文学和美国的语言》#CHATONLIVRE @reading

[2023-09-15 12:59:21] [email protected]: 临江仙·夜泊瓜洲〔清〕吴锡麒月黑星移灯屡闪,依稀打过初更。清游如此太多情。豆花凉帖地,知雨咽虫声。渐逼疏蓬风淅淅,几家茅屋都扃。茨茹荷叶认零星。不知潮欲落,渔梦悄然生。#CHATONLIVRE @reading

[2023-09-15 12:33:05] [email protected]: 野望〔宋〕翁卷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宋诗 #CHATONLIVRE @reading

[2023-09-13 11:41:16] [email protected]: 耶稣基督对人类本性的每一个罅隙都有异常透彻的了解,因此他知道并非所有的人都要过宗教生活,绝大多数人都被迫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为这个世界而生活:耶稣基督用这句话旨在给他们一个忠告,他把那些无限崇拜财神而实是人间最不关心宗教事务的人,作为宗教生活中的典范放到了他们面前。#詹姆斯·乔伊斯 #都柏林人 #CHATONLIVRE @reading

[2023-09-13 11:40:23] [email protected]: 秋天的微笑把我照亮【俄】#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秋天的微笑把我照亮——它比天空明媚的笑容更为可亲。无形的和模糊不定的人群后面亮光一闪,随即又消失了影踪。哭吧,秋天,哭吧,你的眼泪令人愉悦,颤抖的树林啊,尽情地对着天空痛哭!怒号吧,暴风雨,把自己全部的威胁,把自己全部的能量消耗在大地的胸脯!大地、天空和大海的主宰啊!我听得见你,透过这隐约的呻吟,还有你的目光,同敌对的黑暗争辩,忽然间把豁然开朗的天际照个通明。1894#CHATONLIVRE @reading

[2023-09-12 18:57:42] [email protected]: 书屏风诗〔隋〕大义公主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余本皇家子,飘流入虏庭。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CHATONLIVRE @reading

[2023-09-11 20:16:29] [email protected]: 1944年2月,第三帝国司法部准备引入一项新的法律,该法律将允许警察逮捕并囚禁他们眼中的“与民族共同体相抵触者”,而且事实上,这项法律允许警察彻底根除这类群体。该项法律在草案中对这类群体给出了法律定义,如其所述: 下列人群都属于与民族共同体相抵触者:(1)任何人,如果依照他的个性和生活方式来判断,他通过自身努力也无法达到民族共同体的最低要求;(2)任何人,(a)如果他逃避工作,举止轻浮,并由此过着一种对集体毫无用处、目无法纪或挥霍无度的生……或者(b)如果他极有可能犯下情节较轻的刑事罪或极有可能酒醉滋事,并由此严重渎职,不能维护民族共同体的继续存在,或者(c)他因脾气暴躁、耽于争执而持续地破坏集体和平;(3)任何人,据他们的个性和生活方式来判断,他的自然倾向将导致他犯下严重罪行。——《战时的第三帝国》 @reading https://weibo.com/1497595933/NiDxPFUHO

[2023-09-11 18:08:58] [email protected]: 丽人行〔唐〕#杜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匎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唐诗 #CHATONLIVRE @reading

[2023-09-11 18:06:46] [email protected]: 他宁愿死守习惯了的困境,也不愿冒险去改变。是的,人常说要逃离生者,却不知是死者给他造成了伤害。那些死去的人静静地躺在地下,并无意打扰他们,只不过是自己无法逃脱罢了。#福克纳 #八月之光 #CHATONLIVRE @reading

[2023-09-08 19:10:37] [email protected]: 南乡子〔宋〕孙惟信璧月小红楼。听得吹箫忆旧游。霜冷阑干天似水,扬州。薄幸声名总是愁。 尘暗鹔鹴裘。针线曾劳玉指柔。一梦觉来三十载,休休。空为梅花白了头。#宋词 #CHATONLIVRE @reading

[2023-09-08 03:26:15] [email protected]: [CW] 《阿斯伯格的孩子:自闭症的由来与纳粹统治》

@perpetualpear @reading 但是可能是我的误解,不是说阿斯伯格其实是绝对理性,不会得任何心理疾病,有可能更接近纳粹嘛。纳粹就是理性到极致,只保留有用的人类。纳粹的理想就是士兵都是阿斯伯格,上级都是瓦格纳嘛。当然做不了极具煽动性的希特勒,但能做集中营制定计划的刽子手,比如IBM发明打孔机辅助统计犹太人。

[2023-09-08 01:28:05] [email protected]: [CW] 《阿斯伯格的孩子:自闭症的由来与纳粹统治》

https://neodb.social/book/0IQd7PIvdwUR8l59PQtdXv反映了「政治如何影响医学」,特别是精神病学的诊断如何随着社会和政治的变化而变化——或许类似的例子还有同性恋的去病化、歇斯底里症、抑郁症等等,最切近的例子大概是「网瘾」?只是没有想到自闭症同样有这样的历史原因,尽管自闭症进入主流视野恰恰是因为其被剥离了历史语境、被中立化。又从另外一个视角见到了纳粹的「诊断式统治」、种族净化和优生学,之前关于集中营、「最终解决」的阅读更多集中于对犹太民族的集体消灭(在对艾希曼的审判中,赛尔瓦蒂乌斯博士认为用毒气杀死犹太人是「一起医疗事件」),而没有关注到另外一个侧面:在第三帝国内部对于残障的国民予以消灭,以净化雅利安的血统和减轻社会的负担。儿童安乐死计划即是这个侧面中的一部分,而阿斯伯格作出的自闭症诊断又仅仅是这个部分中的一小部分。对帝国而言,健康不仅意味着身体,还意味着思想:「一个人必须在感情和行动上表现出自身是集体的一部分,具备社会化感情,包含了种族意义和社会意义上的生物-社会归属状态。毕竟,法西斯集体主义正是国家社会主义的最核心部分」。阿斯伯格的自闭症定义可以说全然是纳粹主义的意外产物,顺应大潮流作出的「政治宣言」:无法融入第三帝国的儿童被视为欠缺「感情力」,从而需要被治愈、教化或者对无可救药者予以消灭。对于民族和国家而言,「死亡」成为一种可以接受的诊疗方案——某种意义上说,这与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主张似乎暗合,只不过区分为手段的积极还是消极罢了:是以干预态度采取筛选,还是放任的方式让其自身自灭。纳粹儿童精神病学家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者都在预设一种标准的天然正当性,前者是「国家与民族的需要」,后者则是「人类社会的淘汰机制」——而前者是恣意模糊而变动不居的,后者又远非公正。或许从这种角度能稍稍窥见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不合理之处?第三帝国使用了「将生命编制成册的诊断性统治」,每一个公民被量化,其「社会、经济、生理、心理」都被进行评估,进而决定「婚姻贷款、批准婚姻许可、强制绝育、收入劳动营、驱赶至集中营」。《少数派报告》并非科幻片,而是已然发生过的历史。对人进行彻底的量化评估和去人性化,无疑将导致残忍的专制和暴政,这已然被第三帝国证明过——那么,基于科技的量化就也携带有同样的危险性,只不过裁断者由纳粹转为了「技术神」。在决定儿童活下去的价值时,无所不包的评价标准同样为阿斯伯格所使用,事无巨细而全面导致的是个人化、私人化的擅断,「儿童安乐死计划的实施者获得了神明般的权威」。不论是谁(人或非人)来执掌这份权威,后果都将如同已然发生过的故事一样。两种意义上说,「死的自由」总应当执掌在人本身的手中:「不死」的自由自不必多说,而「去死」的自由也被埃默里所言说。同样也感到精神病诊断领域的危险性,一种在自证预言当中百口莫辩的无力感,以及诊断同样对人有塑造性:「诊断的定义产生于医生、病人、社会力量之间不断积累的交互活动,并且在一个持续进行的反馈循环中随着时间发生改变。……一名儿童被患有自闭症,其行动可能经由该诊断的视角被解读为某种固有的自闭性表现,从而掩盖该名儿童作为一个个体的独特性。」当人被概括为诸种症状的集合体,人作为个体的独特性就被消灭了,进而其所携带的复杂性也被忽略。面对精神病的诊断、「面对灵魂的诊断」是否可能,仍然是未解的终极命题?如同《正午之魔:抑郁是你我共有的秘密》里讲到的,人并非机械决定论式的一系列生物反应的集合体,激素和神经递质都很重要,但却不是全部,余下的部分是什么?是个人化的、丰富的人性吗?杨大明在《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的序言「理解他人的可能与不可能」中也写道:「分析哲学中的取消主义者要求以神经科学术语来描述主观体验,我们将不再述说疼痛,而是说大脑某个神经区域的反应。这种自认为的描述严格性,却是以人类意识的丰富性为巨大代价的,他们完全忽略了正是因为符号系统的复杂多样性,人类的意识活动才存在无限可能。」#perpetualbook @reading

[2023-09-07 21:09:46] [email protected]: [CW]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

https://neodb.social/book/5YVut1qSgRXIZFaOC3kSkw这本书被序吸引,先是看到作者在谈「自杀的自由」,感到非常好奇,再是序写得非常精彩,似乎回答了往日留下的一些疑惑。书的正文部分看得更多是云里雾里,特别是最后一章「走向野外」更是完全无法理解的铅字。译者也坦诚埃默里的文字生涩难懂,读来仿佛是散文诗和自言自语的混杂版,乃至于是意识流的呓语。书的原文标题是「Hand an sich legen」,第三章的脚注说明了这句德语「暗指自杀,直译为某人卧倒在自己的手上」。很有意思的短语。看到「卧倒在自己的手上」,脑海里闪过的画面是孙悟空在如来佛祖的手上横躺着休息,一时间也没有想出来这样的画面和自杀有如何的联系。后来才意识到,似乎可以理解为一个有先后顺序的动作过程:人用双手扼死自己而后气绝倒下,这便是「卧倒在自己的手上」——中文里的「死在自己手上」。埃默里用「自死」来代换自杀:作为一种死亡形式,自死并不是强迫性的,而是自知和自愿地迈向死亡。自死是一种跳脱出生之逻辑的选择,是对「我们应该活着」这句不言自明的命令的反叛和自我抉择。将自杀作为一种疾病来治疗、作为一种罪恶来谴责,意味着我们并不属于自己,而属于社会或神,所以向社会或神负担着「活下去」的义务。而自死,自愿地选择死亡,即是「以个人的方式让社会噤声」,让人类不再把生命自顾自地视为一种「泛形而上的社会现象」,让其回归于一种自然现象。也同样联想到《阿斯伯格的孩子》之中,儿童的生命全然为了第三帝国、为了纳粹主义而存在,是否有价值活下去、是否有活下去的权利(而非义务),也完全籍由第三帝国变化莫测的标准来评断。在决定自死、终结存在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人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时间。「正因为他没有时间,所以他才独具了比此前更多的时间。秒针每向前走动一步,时间都变得更加稠密、更加沉重。他拥有的时间越来越多,而他给自己的规定越来越少,这样他又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我。」这段陈述让人呼吸都压抑起来,时间像发酵的面团一样迅速膨大,把可供呼吸的空气都阻塞住,一种「稠密」的体验。好像是掉进黑洞的体验,世界的一切都变得缓慢,时间在最后成为无限长。埃默里将知识分子定义为「在广义上的精神脉络里生活的人,与其相联系的是一个本质上人本的或者说人文学科的世界……思想史上的一系列镜像在每一个合适的时机里都会在他脑海中浮现」。这似乎是遇到过的最妥帖的定义,或者是一个最干净、最没有负担、最不装腔作势的定义。「在广义的精神脉络里生活」,多么恰当,因为了解到了更多的东西(东西这个词就没有精神脉络来得有表现力),于是便不完全活在当下的物质世界之中,而是同时也有能力和幸运活在「思想史上的一系列镜像之中」。而这样的一个定义,并不携带任何实用性和功利性的意义,也没有任何的优越感,几乎是纯粹私人、关乎个人本身的定义。而这样的知识分子在反人性的奥斯维辛成为最无用、最一无是处的人。杨大明的序「理解他人的可能与不可能」至为精彩,有几句话完全值得原封不动地摘录下来:「关于死亡,只能用隐喻的语言重复各种废话。对不能用逻辑语言表达的东西就要放弃对它的思考吗?对于死亡这个极端的例子,人们也许还可以抱着“未知生,焉知死”的态度佳已拒绝,但是,在人们的生存经验中还存在许许多多含混、矛盾、有着双重含义的处境。……(如埃默里所说)关于死亡,人们除了重复千篇一律的连祷之外,并未逼近死亡一步。」「(奥斯维辛)不是特例,人文价值总是面对不同程度的否定。包括人文学者、作家、画家、音乐家等在内的人文知识分子所做工作的共同之处在于使用各种符号系统来描述、催化、塑造、生成人类丰富广阔的主观体验世界,传达以求理解。但这样的努力总是会遭遇用普遍的数理计算衡量一切——高尚者冠以科学的名义,低贱者只认识最粗俗的经济理性——的粗暴做法的否决。今天,人文知识分子面对的精神的界限并没有丝毫减弱,反而更无所不在。」「理解是为了尊重,即便总是存在理解的不可能,但是做出理解的尝试已是尊重。……单纯的感受是不够的,变老的感觉对于尚对此一无所知的人只能是“夏虫不可语冰”,但我们毕竟可以尝试着去理解,尝试通过别人的描述去尽量揣摩那些体验,这样会变老显得没有那么难以忍受。」#perpetualbook @reading

[2023-09-07 18:07:47] [email protected]: [CW] 《制造宠物:支配与感情》

https://neodb.social/book/6brlx9KfvAMwbBQFgd6Uw1虽然买了两本段义孚的书(《空间与地方》《浪漫地理学》),结果先看完的却是这本从图书馆借来的书。主题非常吸引人,第一次见到讨论宠物的书,又看到作者是段义孚,忙不迭借回寝室。在高铁上最终看完了。如段义孚在前言里讲到,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是「评论」,这意味着「尝试或者检验的过程,一种尝试和初步的努力,甚至是沉思冥想」,「富有想象力但是负责任地讨论事实和思想」。文风简洁明快、轻松好读,不像学术著作那样追求细致严谨。之前总感觉围绕某一现象的研究显得有些学院式的矫揉造作,「为赋新词强说愁」,乃至是单纯出于一种博物家式的贵族老爷趣味。读这本书倒是强烈地体会到作者的渊博和组织材料能产生的洞见,将看似不相关的,散布在各种文化、各种地域、各种时代当中的材料组织起来,并在其中抽出一条相互联络的主线,无疑提供了一种新的眼光来观看这个世界,一种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从权力的角度看,有生命的自然是不完美的。」于是需要有无生命的自然——于是这在审美领域制造出了机械的鸣禽、石刻的动物,意图以不会呼吸的方式再造欲求的自然景观。在审美领域之外,战争和工作如何使人变成机器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当人变得整齐划一、无需思考、没有自主,那么通过权力进行剥削就变得异常容易而愉悦。完美的士兵、完美的工人是无生命的。而奢侈品却无法以这种批量的方式生产,必须强调其不可复制、其有生命,「真正的奢侈品在外表之下应当有“生物的肉体、粘连、谦卑和有机奶制品的味道”」,「“手工擦亮”和“手工打磨”意味着人类的体汗给了金属板优雅的光泽」。作为一种至为常见的宠物,狗展现出了一套值得关注的关系:「支配和感情、热爱和虐待、仁慈和残忍」。「狗一方面唤起了一个人力所能及的最好品质,对虚弱和依附性生命的自我牺牲式献身,另一方面诱惑人以一种任性专断,甚至悖理的方式行使权力」。多么精准的描述!即使是爱狗爱猫的人,提供了吃与睡的良好条件,也以百倍的热情来照顾和关怀宠物,但仍然有可能以一种并不那么负责任的方式抛弃宠物——与对待新生儿的方式并不相同。再考虑的便是对猫狗血统的执着,以人工繁育的方式培养出诸多「被人类需要」的特征,对生育的控制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专断——漂亮的皮毛、健壮的身形、明亮的眼睛,但背后是被摔死淘汰的「不合格品」。联想到《阿斯伯格的孩子》中讲述的纳粹儿童安乐死计划,缺乏纳粹主义所需特质的儿童被消灭清除,以减轻无意义的负担和防止种族被污染。对投以近乎同等热爱的宠物,为何其背后的专断却不会引发近乎同等的厌恶和恐惧?段义孚展现出了人类如何在两极之间摇摆,如何拥有反复无常而似乎矛盾的兴致:追求机械的力量,却仍然以野外之物来作为象征,唤起人对机械伟力的直观体验——「如狮子一样」要比「扭矩、转速」更能被体认和理解;在流水线和奢侈品之间,见到对生命的异常蔑视与异常珍视;在宠物身上,又见到「跨种族的温情」和异族带来的冷漠隔阂。究竟是应该体认和理解人的复杂性,还是应当将人类定义为一种伪善的生物?段义孚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结论。但是,段义孚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此前被隐没的道德困境之中,人类自相矛盾的行为在拷问灵魂,诸多标榜式的话语的真诚性几何,都从理所当然转而成为摇摇欲坠。上一本带来如此道德困境的书还是《吃动物:无声的它们与无所遁形的我们》:我们多大程度上真正关注餐桌上的动物在餐桌上的生活?#perpetualbook @reading

[2023-09-05 14:48:42] [email protected]: 最近看的几本有关性别话题的书都只看了前半部分,但目前我会推荐前两本。特别是第二本,很好的指出中西方女权运动发展和诉求的异同,以及中国对性别这一概念的构建。第三本可以作为前者的一种西方实例补充。第四本的话,总感觉作者旨在批判原有国际关系理论的不足,读起来像是女性主义硬往上靠。第一本,如果对这方面感兴趣,十分详细的资料书(是一位东大社会学朋友推给我的)。@reading

上一页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