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email protected])

这是一个关于 阅读 的群组,关注以获取群组推送,引用可以分享到群组。

I'm a group about reading. Follow me to get all the group posts. Tag me to share with the group.

Tips:
回复时删除群组引用可以避免打扰到关注群组的大家 ~
Please delete the group tag in reply, thank you ~

创建新群组可以 搜索 或 引用 @新群组名@ ovo.st。
Create other groups by searching for or tagging @[email protected]


近期活动:

[2025-09-22 10:02:03]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reading #quote #在读引用 #bookstodon #MargaretAtwood #TheTestaments #TheHandmaidsTale #使女的故事 #证言

[2025-09-22 10:00:56]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reading #quote #在读引用 #bookstodon #MargaretAtwood #TheTestaments #TheHandmaidsTale #使女的故事 #证言

[2025-09-22 09:59:06]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reading #quote #在读引用 #bookstodon #MargaretAtwood #TheTestaments #TheHandmaidsTale #使女的故事 #证言

[2025-09-22 09:55:42]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reading #quote #在读引用 #bookstodon #MargaretAtwood #TheTestaments #TheHandmaidsTale #使女的故事 #证言

[2025-09-22 09:52:15] [email protected]: 轻蔑摆布,嵌入头颅 @[email protected] #reading #quote #在读引用 #bookstodon #MargaretAtwood #TheTestaments #TheHandmaidsTale #使女的故事 #证言

[2025-09-22 09:45:40]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reading #quote #在读引用 #bookstodon #MargaretAtwood #TheTestaments #TheHandmaidsTale #使女的故事 #证言

[2025-09-22 09:39:04]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reading #quote #在读引用 #bookstodon #MargaretAtwood #TheTestaments #TheHandmaidsTale #使女的故事 #证言

[2025-09-22 09:36:48] [email protected]: 一看到白胳膊,就想到全裸体;一想到全裸体,就会想到生殖器;一想到生殖器,就想到性交;一想到性交,就想到杂交。(鲁迅《而已集·小杂感》) @[email protected] #reading #quote #在读引用 #bookstodon #MargaretAtwood #TheTestaments #TheHandmaidsTale #使女的故事 #证言

[2025-09-22 09:33:27]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reading #quote #在读引用 #bookstodon #MargaretAtwood #TheTestaments #TheHandmaidsTale #使女的故事 #证言

[2025-09-22 09:32:25]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reading #quote #在读引用 #bookstodon #MargaretAtwood #TheTestaments #TheHandmaidsTale #使女的故事 #证言

[2025-09-17 04:58:26] [email protected]: 很久以前,一个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个老和尚,在村子的东边和西边各放了一尊地藏菩萨,并对村民们说:“东边的地藏会满足你们的任何愿望,但西边的地藏却很少听见你们的愿望。所以,最好还是多去看看西边的地藏吧……” 话音刚落,和尚就消失了。 就像老和尚说的那样,如果向东边的地藏许愿“请治好我的病”“请让我成为有钱人”等,他会一一满足大家的愿望,于是人们纷纷前往东边的地藏处。 二十年、五十年过去了,村民们都变成了富翁,他们还希望“一定要让我当这个村子里最有钱的人”,于是村里的有钱人越来越多。后来甚至还有人许愿让某人生病、让某人失明、让某人失去双腿……村民们慢慢变得越来越穷,村子里的病人也越来越多。最终,村子彻底荒芜了。 这时,那个老和尚又现身了,他说:“你们只管去西边参拜那个‘不听人说话的地藏’就好了。”说罢,他便消失了。西边的地藏无法为大家实现愿望,于是村民们不再抱有任何目的,只是单纯地参拜。村民们慢慢变得不再贪婪,开始辛勤劳动,最终村子又恢复成一片安居乐业的景象…… X先生说:“我记得小时候读了这部作品后印象很深。当今世界似乎有一位‘听人说话的地藏’,只需轻轻一按按钮,自己的欲望统统能得到满足……如果不参拜‘不听人说话的地藏’,那我们恐怕会落得凄惨的下场。“《为了生命闪耀之日》@reading #perpetualbook

[2025-09-16 09:10:20] [email protected]: [CW] 《为了生命闪耀之日》和《这世界唯一的你:自闭症人士独特行为背后的真相》

两本关于残障的书,概括地来说,第一本更偏向社会层面,第二本则更偏向医疗和个体层面。《为了生命闪耀之日》是斋藤茂男「日本世相」系列的一本,关于父母拒绝为刚出生的唐氏综合症患儿进行手术的系列报道。一开始只是针对这件事情本身所做的追踪报道,之后则开始更广泛地刊载读者来信以及和各方面专业人士的采访,有不同行业、不同角色的人进行的讨论,非常丰富。斋藤茂男的笔调非常诚恳,并没有掩饰他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感到的纠结和摇摆,又是非常温和包容的,即使是对于一些言辞非常激烈乃至于可能是偏激的读者来信,都仍然恰当地加以呈现。这种温和的笔调或许是在讨论一个困难的议题时不可或缺的,是让「观点的交锋」可以进行下去的缓和剂——如果阅读读者来信的人本身是一个强烈的人,或许就会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呈现不认可的观点。斋藤茂男很好地把握了「记者」这个身份的深度,或者是一个良好的观察者的深度,并没有陷入某一方的观点之中,也没有自诩为裁判而秉持自己的公正来为不同的观点做一个裁断——于是呈现出了关于这个议题的丰富公共讨论。《这世界唯一的你》是Barry M. Prizant关于自闭症「治疗」的一本书——打引号是因为Prizant并不认为自闭症是需要治疗的,自闭症人士也并不是需要被修正的,而恰恰是我们需要改变:我们需要理解自闭人士,改变我们的态度、行为和提供的支持类型。「一出生就带有残障的新生儿应该活下去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开始是很简单的:是,每一个人都有活下去的权利。但是很快就会被另外一个问题所纠缠住,「残障儿在这个对残障人极度不友好的世界上可以获得幸福吗?」于是问题好像就变成了,是否打着抽象的「人权」大旗,反而为残障儿带来了一生的不幸呢——必须承认,这个世界绝大多数时候是很烂的,不便利的生活、各种各样的歧视、白眼和窃窃私语。那么,到底是没有活过更好,还是活过但是生活并不幸福更好呢?不过,其实这样的问题大概是一个伪命题吧:如果没有活过的话,甚至都不会有机会去哀叹「我如果从未活过就好了」。不过,这样的问题大概是带着「残障人在这个世界上势必会很痛苦」的假设问出来的,但是归根结底,人的生命总是无法预测的、总是有可能性的。某种意义上说,尽管有一点混淆的危险,但是如果怀着这个假设的话,就会大大减损改变世界的动力——「这个世界很烂,所以残障人都不要出生好了」,为什么不是,「这个世界很烂,所以要让这个世界变好一点」。书中的一个受访者谈到:「思考生死问题时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可能性”。 “包括那些有严重残疾的孩子,所有孩子都有惊人的潜力去做好一些事情。孩子的好坏不在于他们和别人相比如何,而在于我们能把每个孩子的潜力发挥到什么程度。”」所以,其实在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大概都可以问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的生活在未来很可能很痛苦,你还愿意出生吗?这并不是独属于残障人的问题——认为这样的问题是独属于残障人的问题,大概也是健全人的一种「强者的错觉」,认为自己永远不会跨过那条线、进入「残障人的地狱」。但是,只要发生任何意外,健全人就会立刻进入弱者的境地。很重要的另一点,在很多读者来信里也写到,其他人并没有资格对残障儿的父母指指点点:残障儿在成长过程当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都需要父母来负担,而指责这对父母的人并不会对此伸出援手、并不会负责残障儿的生活。这无疑是正确的,简单的指责并不能让境况变得更好——人绝对无法完全设身处地地思考这样困难的抉择,抉择的困难性是不可以被忽略的。或许另外一种思考方式是:父母在选择生育之前就应当做好准备,并不是只有生出健全的孩子才负担养育的责任,而是怀着「不论是怎样的孩子都要养育」的想法吧。某种意义上说,这和「一定要生男孩、生女孩就丢掉」是非常近似的想法,是男性中心和健全人中心的文化产生的结果。「健全人中心」很大程度上是资本主义以效率为唯一价值的建构方式:作为劳动力的人应当进行收益和成本的评估,残障人和老人对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而言的收益是低下的,只是消耗成本,所以是社会的「无用之物」和拖累。于是供养老人和残疾人,就是「给不能挤奶的奶牛吃草」——生命的价值被工业社会的有用性决定了。一种弥散于社会中的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优生学。斋藤茂男写道,「我不知道把这样的社会比喻成一种完全不同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希特勒时代的新极权社会,即“柔性管理”的法西斯社会是否合适,但当我每天关注社会事件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样的字眼。」支持这样压迫性的价值观运转,只不过是健全人的自大和年轻人的自大,认为可以永远站在强者的位置,永远可以把残障人、老年人和一众弱势群体划为「他者」——但是事实上,人终将老去、健全人和残障人之间只有「意外」的一线之隔。斋藤茂男从民俗学角度的调研非常有启发性,展现了「健全人中心」的文化并非总是如此,而只是一种社会建构而已——不同的社会看待残疾人的方式是非常、非常不同的,这也就意味着社会并没有改变的可能,甚至我们曾经已经到达过那样一个社会。在日本的传统文化当中,残障人很多时候被认为是超越普通人的、更接近神的人,而非「缺少了什么的人」。尽管在这样的文化中残障人或许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他者」,但是至少是受到尊重的、有更高地位的「他者」。「“惠比寿”的释义是:“七福神之一,原为兵库县西宫神社所供之神蛭子神。它是海洋、渔业、商业等产业的守护神。它的形象被描绘成头戴风折乌帽子、钓着鲷鱼的样子。据说他三岁之前不能站立,身子有残疾,因此被用作形容变形或不正常的东西,还有祈求福神保佑时,放在其他词语之前的用法。” 从惠比寿神的信仰可以看出,旧时日本人对神灵有一种敬畏,认为神灵是以与人类不同的形态出现的,而形态异常的东西具有超越人类的、不可估量的能力,他们比人类更接近神灵。」「日本东北地区的很多地方都存在“有残疾人的家庭或村庄定会繁荣”的说法,特别是在山形县,人们把智力障碍的人称为“宝叔”或“宝婶”,认为其家庭一定会兴旺发达。 如今,在石川县的一个村子里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据说智力障碍者下辈子会化作鲸鱼投胎到村子的沙滩上,以报答前世村民的恩情和关爱。因此,村里的人如手足一般对待智力障碍者,整个村子一起负责照顾他的起居。在那里,鲸鱼又被称为惠比寿,被视为保佑渔业丰收之神。」「每年六月二十日,京都鞍马寺的毘沙门堂都会举行砍竹子的神圣仪式,也就是所谓的伐竹节。这个仪式以智力障碍者为中心,称他们为“祈福童子”,大家在周围一边诵经,一边引导他们进入被催眠的状态,目的是祈祷一整年无灾无祸。 教授说,当地对那些成为祈福童子的智力障碍者给予了照顾,还有记录显示曾有人在寺庙里过了一生。 “换句话说,现在被称为残疾人的那些人在过去被认为是能听到神的声音的人,是存在于神和人之间的人,拥有特别的能力。现在一说到智力障碍,大家只会想到他缺少些什么,但在过去,社会普遍认为这是一件积极的事情。」斋藤茂男也讨论到了生命技术的问题——想到了另外一本只看了一点点的《生命本身的政治:21世纪的生物医学、技术和主体性》,或许也有一些关联。一个采访者的回答:「人们认为生命不是“上天的恩赐”,而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东西”,这种意识越来越强烈……医学内部本身就包含着一种让东西变得完美的想法。我认为,优生思想已经被纳了判断事物好坏的价值标准之中。」如果生命是可以被选择、可以被设计的,那么丢掉残次品似乎变得理所当然了——于是和工业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纠缠在一起。尽管父母一直拒绝进行手术,但是新生儿一直努力地在呼吸、一直在努力地活下去,斋藤茂男写道:「我不禁觉得,对于从降生那一刻起就可能受伤但还是奋不顾身地让生命之火继续燃烧下去的个体来说,以技术信仰和经济效率至上主义二者整合而成的国家和社会一定是残酷的。」有一个采访者对于残障人与人类的关系提出了非常有意思的观点:残障人是奋战在进化前沿的人类学战士。「在进化中,生物个体出现了各种疾病,这也就是所谓的进化失败,这些个体有的在没出生的情况下就消失了,有的则在出生后只活了很短的时间。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疾病被纳入物种中并作为遗传基因传递下去。 这样一来,生物便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实现了进化,而其中产生的“残疾”可以看作进化的代价。没有残疾,也就没有进化。人作为一种生物,亦是如此。人身上的残疾也是进化的一种代价。 残疾是进化的代价,也就是说,残障儿是人类进化的受害者吗? “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残障儿,人类就不会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奋战在进化前沿的人类战士,这是一个生物学事实。”」如何才能拥有一个更好的社会呢?对残障人的偏见是一种循环:从教育上说,如果健全孩子越少接触到残障孩子,就越无法理解应当如何与残障孩子相处,越容易把残障孩子当作与自己不同的人。「如果我们都认为“孩子就应该是正常的”,将健康孩子的标准形象作为尺度来衡量他人,那么,不符合这个形象的孩子就会被认为低人一等,并且大家也会害怕变得和他一样。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会呈现出一种负面的形象,人们也会慢慢对他们敬而远之。 然而,如果健康的孩子从婴儿时期就有更多机会与残障儿相处呢?他们将明白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不能轻松地折纸、爬树;他们也不会因为那些孩子长着不一样的面孔和缺失四肢而感到奇怪。大家会自然而然地一起扶持残障儿,与他们共同生活。」诚如段义孚在《地理学为什么重要》当中谈到的,「必先认识,乃生关切」——如果人们对于亚马逊和阿富汗是一片空白,那么如何指望人们关心前者的滥砍滥伐,或者后者的连年冲突呢。同样地,如果孩子们从来不曾见到残障人、不曾与残障人一同生活,那么如何能够让他们有关切的心呢。当女性和残障人两个弱势身份交织在一起,就会产生更为复杂的问题,残障人的境况和女性的境况重叠了,有时候一边的境况被忽视(残障人变成了无性别的),而有时候两边的境况相互叠加(残障人的生育自主权被更强烈地剥夺)。书中的一个例子是,受访的女律师曾经介入过一个案件,福利院的男院长决定摘除智力障碍的女性的子宫,为了避免她被男性所利用,习惯性地卖春或者怀孕:「他说:‘就算你那样说,你能对她负多大的责任呢?你知道像小A那样的残疾人都处于怎样的悲惨状态吗?’我作为律师,当然见过很多类似的案例。有很多智障人士将卖春变成一种习惯后,被男人当作猎物。于是院长对我说:‘如果小A被迫生了孩子,你要怎么办?最后被当成猎物的是小A,她只能自己默默哭泣!如果真的变成这样了,你准备怎么做?你作为外人根本就不了解事实,凭什么指责啊!’院长一上来就对我剑拔弩张,交谈过程中我们甚至还相互吼叫。” “那么,律师你认为呢?” “嗯,院长说的情况的确属实。但是,他们觉得为了保护小A不受这个坏社会的影响,有必要将小A的子宫摘除,这种想法的前提是,我们的社会不仅明天是糟糕的,而且永远都是糟糕的,为了防止小A遭遇不幸,还是没有子宫比较好。可是,如果认定我们的社会一天比一天糟糕的话,那小A要怎么活下去啊!如何创造出一个让小A能和自己喜欢的人结婚、过上幸福日子的社会,这才是我们面对的问题——我是这样对院长说的,我还强烈要求他们重新考虑这个问题。即便如此,大人们还是强烈地认为活在这世上本来就很艰难,连他们自己都不愿意出生。在这种观念根深蒂固的世界里,人们认为,如果没有残疾儿童和残疾人就好了,残疾人生孩子这件事自然是很离谱的……但为什么不设想一下,就算一辈子过得很穷,只要活在这世上还是有很多值得开心的事情。唉,虽然这是我个人的事情,但我还是想说我母亲虽然是重度残疾人,但她在世时一直觉得只要活在这世界,就一定有很多值得开心的事情。”」「“说智力障碍者不能生育和抚养孩子,就是剥夺了她们的生育权利,同时,不生育就不需要子宫这种想法,说明他们仅仅把子宫看成是生育工具。无论这些人认为智力障碍者是否应该生孩子,他们都没有全面地为女人的身体考虑。” 这也与智力障碍人士福利院的看护制度有关。据说,一半以上的福利院仍然让男性工作人员看护处于经期中的女性。据那些女性表示,男性看护本身就是一种性骚扰。从这一点来说,她们很可能在强迫下同意进行子宫摘除手术,这样就可以不来月经。没有同性援助制度,本身就是一种不将残疾女性看作女性的、对权利的公然侵犯。」健全人中心的社会除了要「排除无用的他者」之外,另一种倾向则是要「修正无用的他者」,使得那些看起来偏离常轨、无法理解的人重新融入所谓的正常的社会当中——与自我不同的,如果不能被修理的话,那么就应该消灭。而Prizant在《这世界唯一的你》当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观点即是:根本没有所谓的「自闭症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在人类的行为范围之内,根据当事人经验自身作出的合乎人性的反应。正因为我们将自闭症人士视为不可理喻的他者,所以我们并不尝试去理解他们的语言、他们真实的动机,而只是致力于「消除」那些看起来不合理的行为——「真正的功效就是剥夺了当事人(这个信息超载并且令人恐惧的世界)的应对策略」。自闭症行为并不是任何的缺陷,而是当事人用以调节自身状态的应对策略:就好像人会在上台演讲之前深呼吸或者踱步,在焦虑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仪式化行为(抚摸毛绒玩具、抽烟、重复某些动作),这些也都是应对压力的个人方式——尽管这不是我们在公共场合的典型做法,但仍然大体上符合社会期待,不会被认为是异常的。而自闭症人士同样有这样的策略,只是不那么符合社会期待,所以被粗暴地归结为「自闭症行为」:比如,「用特定的姿势活动身体,用不同的方式说话,把熟悉的物品带在身边,把物品排成队列,创造可以预测的、固定不变的环境布置等。在空间距离上靠近特定的人也可以成为一种调节的策略。」Prizant指出,「自闭症和强迫症造成的影响全然不同。真正的强迫症行为,对当事人没有助益作用,它只会让自己感觉更糟糕。也就是说,反复洗手,或者离家之前将所有的凳子摸一遍,只会让这个人生活得更不容易。但是,自闭症儿童坚持穿同样的衣服,听同样的音乐,把物品固定排列,乃是因为他们已经习得这样做事会帮助他们的情绪得到调节,生活过得更容易。自闭症和强迫症造成的影响全然不同。真正的强迫症行为,对当事人没有助益作用,它只会让自己感觉更糟糕。也就是说,反复洗手,或者离家之前将所有的凳子摸一遍,只会让这个人生活得更不容易。但是,自闭症儿童坚持穿同样的衣服,听同样的音乐,把物品固定排列,乃是因为他们已经习得这样做事会帮助他们的情绪得到调节,生活过得更容易。」类似的,自闭症儿童常见的「回声行为」,是获得语言的一种重要方式:自闭症儿童在沟通上存在困难,但是在记忆上往往有优势,所以他们学习语言的方式是听到之后不断重复。「随着自闭症儿童在社会、认知和语言方面的不断成长,他们开始归纳语言的规则,但是归纳的方法与典型发展儿童不同,他们是使用回声言语,以便把言语的记忆组块进行拆分。」换言之,回声行为是自闭症儿童学习语言的独特方式,所以同样也可以理解为「他们的语言」。他们使用语言的目的也同样是为了与人沟通,只是并不那么容易理解,只是另外一种语言。对自闭症人士来说,信任是最大的挑战:「对自闭症谱系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自闭症可以被贴切地理解为信任能力的缺失……自闭症人士需要面对三个类别的严重障碍:信任自己的身体,信任周围的世界,以及最大挑战——信任其他人。」对于典型发展的人来说,大部分人具备的能力是预测他人的行为,通过他人的身体语言和社会情景来作出下意识的判断。而对于自闭症人士而言,他人的行为是完全不可预测的,他人的情绪是难以理解的:「对自闭症人士来说,试图真正理解人类社会,就意味着要在一个充满了似是而非的语言、意义困惑与情绪挫折的万花筒里,寻找理由和意义。」这意味着自闭症人士要经历更多的紧张和戒备状态,把所有能量都集中在自己的防御体系上。同时,自闭症人士记忆上的优势,意味着「他们也因此积累大量的负面经历。因为,他们比正常发展的儿童要经历更多的困惑、社会误解和感觉异常的挑战」,要抹除负面经历的影响是更困难的。可以设想一下,你活在一个所有声音都被放大很多倍的世界当中,外界的一切都非常吵闹并且完全没有规律,和你接触的人的行动完全无法预测,你和这些人则讲着不同的语言,而你所经历的一切又都很难被忘记:这正是自闭症人士体验到的世界。可以想象,在这种极具压力的环境下,你当然更容易表现出暴躁不安的情绪,也许要更强有力的方式来维持控制感和秩序感——这些显然都不是一种病理性的「自闭症行为」。Prizant给出的建议是:「聆听、观察、留心」,去尝试理解行动背后的动机,尝试理解语言要表达的内涵,而不是试图去矫正和教学某一种「正确的做法」。「把人的行为看作人性的表现,拒绝那种颇具诱惑力的做法,即把当事人所有的行为和反应看成是自闭症的表现。他们追问事情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把儿童的抗拒、延缓行为解释为“不服从”。不用任何思考,我们就可以把自闭症儿童的僵化重复叫作“自闭行为”;认真的人则要追问:为什么是此时而不是彼时,此处而不是彼处?」「家长和专业人士应该与自闭症人士分享控制权,并按照其需要来提供支持。这样的观点强调尊重个人的权利和自主意识。同样,请记住重要的一点:赋予自闭症人士各种社会情境中的自主控制权,有利于他们最终获得更强的独立意识、更高的自我效能、更好的自我决策能力。」自闭症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都是孩子。「就如德娜·加斯纳,一位本身患有自闭症障碍的母亲说的那样:“是先有孩子再有自闭症,而非先有自闭症再有孩子。”」与《为了生命闪耀之日》一样,Prizant同样写道:「作为孩子,他们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完全一样的,都有着巨大的生命潜力。另外,如果孩子的成长速度不及他人也没有关系,因为生命本来就存在个体差异。」也如同普通孩子要接触残障孩子,才能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更完整更包容的认知,自闭症孩子也需要更多地接触普通孩子、接触真实的社会情境,「让孩子置身于实际生活的挑战面前,提供机会让他们学习各种应对的技巧,以便能够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我们需要彼此,我们彼此需要。《为了生命闪耀之日》和《这世界唯一的你》传达的重要信息都是:残障人士并不是他者。自诩强者的健全人只需要一次意外就会变成「无用的弱者」,衰老更是对所有人都平等的、无法回避的宿命。自闭症人士和典型发展人士并不是「不同的物种」,而只是位于谱系的不同位置:有些人对于外界环境更敏感一些,有些人更不敏感一些;有些人更能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感受,有些人则更不能理解;有些人善于表达自己,有些人则钝于口舌。将残障人士简单地归为他者、排除出「人」的范畴,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对「何为人」的理解就无限地缩窄了,人不再是多样的、丰富的,而是均一的、符合标准定义的。而这种视野的限缩是极端危险的。「自我-他者」的划分永远没有尽头,标准定义的宽窄也不断在改变。将少数群体排除出人的范畴只会是开始,分类的铡刀不知道哪天就会落下来,「最后轮到我的时候——就再也没有人为我说话了」。库布拉·古慕塞在《我说,所以我存在》里写道,「少数群体的矿坑里的金丝雀」,所有的迫害永远最先出现在少数群体、边缘人群头上,发生在少数群体上的压迫和暴行,总有一天会发生在多数人身上。一个弱者无法生存的社会对于所有人而言都是残酷的。https://writee.org/perpetualbook/wei-liao-sheng-ming-shan-yao-zhi-ri-he-zhe-shi-jie-wei-de-ni-zi-bi-zheng-ren-shi@reading #perpetualbook

[2025-09-12 12:26:35] [email protected]: @board @reading 想问一下大家是否有涉及焦虑严重躯体化及如何痊愈的书籍推荐?最好是较科学、有理论支撑的,单纯关于重度焦虑症的也可以!

[2025-09-06 14:37:38] [email protected]: [CW] 曼努埃尔·普伊格《蜘蛛女之吻》

“什么事?”“那天下午,伊雷娜跟以往的每天下午一样,去动物园看那只豹子,它对她像施行了催眠术一样。就在她在那儿的时候,动物管理员来了,手里拿着一串钥匙,准备给动物喂肉。这个管理员就是我上次给你讲过的那个健忘的老头儿。伊雷娜和他有一定的距离,但看得一清二楚。他拿着钥匙走到兽笼边,打开笼锁,拉开铁闩,开了笼门,将几大块肉投进兽笼。随后,他又拉上笼门的铁闩,却将钥匙忘在了笼锁上。伊雷娜趁他没有见到自己之机,走近笼子,将钥匙取下,藏在自己身上。上面说到的这一切都发生在下午,但我们已讲到夜里发生的事了,还讲到精神分析医生已经死去,丈夫和他的女同事和警察一起去离他家只有几个街区的动物园。这时,伊雷娜已快要走到黑豹的笼子边了。她走起路来像梦游症患者,手里拿着一串钥匙。那黑豹已经睡着了,但闻到了伊雷娜的气味,它醒来了。伊雷娜站在铁栅栏的外面望着它。她慢悠悠地走到了笼门边,将钥匙插进锁眼里,打开了笼门。这时,警察他们一行人也快赶到了,外面传来了警车为了在众多的车辆中开道的鸣叫声,尽管这个时候那一带已几乎空无一人。伊雷娜拉开铁闩,打开笼门,将豹子放了出来。她这时仿佛已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脸部的表情异常,既有点悲,又有点喜,眼眶湿漉漉的。那黑豹一蹿,便从笼子里跳出来。它在腾空的一瞬间,眼前只见到伊雷娜,便顺势一撞,将她撞倒在地。汽车已越来越近了。那黑豹跑出公园,横穿马路时,正好撞上了高速奔驰而来的警车中的一辆。汽车从豹子身上压了过去。警察等人下车一看,豹子已经死了。小伙子朝兽笼奔去,见伊雷娜躺卧在一堆石头上,正是他当初认识她的那个地方。伊雷娜的脸已被那黑豹的利爪抓了一下而变了形,她已经死了。小伙子的女同事来到他的身边,他们俩拥抱着离开现场,力图忘却刚才见到的这个可怕的场面。电影就结束了。”@reading

[2025-09-04 12:13:07]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reading #quote #在读引用 #bookstodon #道非 #只手遮天女性野心家直播

[2025-09-03 20:10:15] [email protected]: 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罗贯中《三国演义》) @[email protected] #reading #quote #在读引用 #bookstodon #道非 #只手遮天女性野心家直播

[2025-09-03 20:02:37]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reading #quote #在读引用 #bookstodon #StellaBenson #LivingAlone

[2025-09-03 19:57:06]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reading #quote #在读引用 #bookstodon #StellaBenson #LivingAlone

[2025-09-02 16:26:43] [email protected]: 环球同此凉热 @[email protected] #reading #quote #在读引用 #bookstodon #道非 #只手遮天女性野心家直播

[2025-09-02 15:26:13] [email protected]: 最后如何被你们记录?奻奸妖婊、嫖姘娼妓奴,耍婪佞妄、娱嫌妨嫉妒。轻蔑摆布,嵌入头颅。(谭维维/尹约《化名小娟》) @[email protected] #reading #quote #在读引用 #bookstodon #道非 #只手遮天女性野心家直播

上一页 | 下一页